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动态>>理论研究
浅谈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时间:2015-06-0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修改后刑诉法注重和强调了被害人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刑事和解案件适用的范围,公检法机关均可以担任和解的主持人,分别适用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但与国外先进成熟的刑事和解制度相比,仍然存在缺陷,有待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所有刑事犯罪都被视为个人对国家、社会利益的侵害,强调和关注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刑事犯罪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其合法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使得刑事犯罪被害人长期处于诉讼边缘化的地位,在解决刑事纠纷中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犯罪发生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充分、及时的赔偿,精神损失难以得到抚慰和弥补,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导致刑事犯罪被害人不断申诉、上访。在此背景下,刑事和解应运而生。

  修改后刑诉法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加强了对被害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规定了刑事和解适用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但如何具体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进一步探讨、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诉讼模式,对于全面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当事人关系和社会关系,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西方国家自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刑事和解以来,这一理念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刑事和解法律,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操作模式。然而,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新刑诉法实施以前,刑事和解在法律上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处于 “无法可依”的处境。在西方国家,刑事和解,一般被称为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我国新刑诉法第 277 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由此可见,所谓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案件解决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刑事责任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二、 刑事和解在侦查阶段的适用

  过去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在侦查阶段不能适用,其理由是刑事和解适用的基础是,案件事实清楚与证据确实充分。而要做到这些,只有在侦查阶段结束时才能可能,在案件事实尚未查清的前提下如果适用刑事和解,不利于保护刑事和解双方的权利。所以,侦查阶段不能适用刑事和解。新刑诉法摈弃了这一观点,规定侦查阶段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其中第 279 条明确规定: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轻微刑事案件成功进行刑事和解的实例很多。在国外也有国家对侦查阶段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给予明确立法,如日本就规定了侦查机关在侦查终结阶段可以自行对案犯进行惩处和教育,而不移送检察机关。

  但是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为避免公安机关操作不当,应该将案件范围严格限定为《刑诉法》第 277 条规定的案件,即“( 一) 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 二)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并应对《刑诉法》第 279 条规定的“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 其一,如果刑事和解成功,还没有立案的,公安机关必须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 其二,如果刑事和解成功,已经立案的,公安机关必须作出不移送检察机关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决定。为了防止公安机关滥用适用刑事和解的权力,应该规定公安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结案后,必须把案件的处理结果报送给检察机关进行备案。同时,赋予当事人的撤销权或提起行政复议权,即如果当事人发现公安机关滥用适用刑事和解的权力,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已经达成的刑事和解或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

  三、 刑事和解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

  审查起诉阶段可以适用刑事和解,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也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法律规定上,基本没有分歧。但应对《刑诉法》第 279 条规定的“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作进一步的细化和扩大规定。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其一,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的处理办法。由于该类刑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特别严重,如果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和解协议能够达成,被害人放弃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在对和解协议审查后,对于某些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检察机关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能够当场履行和解协议的,对加害人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而不能够当场履行和解协议的,检察机关应该作出暂缓起诉决定。在一定的时限内,如果加害人履行了协议,就不予起诉, 如果加害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就予以起诉。其二,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的处理办法。由于该类刑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比法定刑 3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较大,即使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了和解协议,被害人也明确表示放弃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对加害人也应该作出起诉的决定,但是应该在提起公诉时,向法院提出对加害人作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司法建议。

  四、 刑事和解在审判阶段的适用

  在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审查起诉阶段,当事人已经达成刑事和解协议,但由于该类刑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检察机关必须提起公诉,案件移送到法院进行审判的情况; 第二,在审判阶段,当事人之间才达成刑事和解协议,被害人请求法院对被告人予以免除刑罚、减轻刑罚或判处缓刑的情况。

  在审判阶段设立刑事和解程序,应对《刑诉法》第 279 条规定的“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作进一步的细化和扩大规定,具体如下。其一,法院可以同意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当事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己经达成和解的,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法院在审查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刑事和解协议是不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同意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权,不仅简化了法院的审理程序,借鉴了辩诉交易的合理内容,而且对被告人的积极赔偿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其二,法院对被告人可以作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判决。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在审判阶段,如果达成刑事和解协议,法院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开庭审理,可以根据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认定的有关事实直接作出相关判决。由于被告人向被害人积极赔偿损失并真诚悔罪,法院也无需开庭,所以法院可以根据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作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判决。其三,根据刑事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法官可以同意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申请。在法院合议庭作出判决之前,如果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并且该刑事和解协议已经履行结束,法官对检察机关的撤回公诉申请进行审查后,认为并没有任何不正当的理由,并且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时,法官可以同意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申请。

  《辽宁政法理论年会优秀奖》

  阳光检务
案件信息查询
官方微博、微信
工作报告
辩护与代理预约
  便民服务
法律法规
举报、控告、申诉须知
检务指南
大连数字图书馆
  本院介绍 more
本院概况
本院概况

浅谈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2024-12-14

  

 

  修改后刑诉法注重和强调了被害人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刑事和解案件适用的范围,公检法机关均可以担任和解的主持人,分别适用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但与国外先进成熟的刑事和解制度相比,仍然存在缺陷,有待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所有刑事犯罪都被视为个人对国家、社会利益的侵害,强调和关注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刑事犯罪被害人的主体地位,其合法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使得刑事犯罪被害人长期处于诉讼边缘化的地位,在解决刑事纠纷中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犯罪发生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充分、及时的赔偿,精神损失难以得到抚慰和弥补,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导致刑事犯罪被害人不断申诉、上访。在此背景下,刑事和解应运而生。

  修改后刑诉法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加强了对被害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规定了刑事和解适用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但如何具体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进一步探讨、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诉讼模式,对于全面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当事人关系和社会关系,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回归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西方国家自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刑事和解以来,这一理念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刑事和解法律,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操作模式。然而,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新刑诉法实施以前,刑事和解在法律上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处于 “无法可依”的处境。在西方国家,刑事和解,一般被称为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我国新刑诉法第 277 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由此可见,所谓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案件解决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刑事责任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二、 刑事和解在侦查阶段的适用

  过去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在侦查阶段不能适用,其理由是刑事和解适用的基础是,案件事实清楚与证据确实充分。而要做到这些,只有在侦查阶段结束时才能可能,在案件事实尚未查清的前提下如果适用刑事和解,不利于保护刑事和解双方的权利。所以,侦查阶段不能适用刑事和解。新刑诉法摈弃了这一观点,规定侦查阶段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其中第 279 条明确规定: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轻微刑事案件成功进行刑事和解的实例很多。在国外也有国家对侦查阶段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给予明确立法,如日本就规定了侦查机关在侦查终结阶段可以自行对案犯进行惩处和教育,而不移送检察机关。

  但是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为避免公安机关操作不当,应该将案件范围严格限定为《刑诉法》第 277 条规定的案件,即“( 一) 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 二)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并应对《刑诉法》第 279 条规定的“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 其一,如果刑事和解成功,还没有立案的,公安机关必须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 其二,如果刑事和解成功,已经立案的,公安机关必须作出不移送检察机关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决定。为了防止公安机关滥用适用刑事和解的权力,应该规定公安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结案后,必须把案件的处理结果报送给检察机关进行备案。同时,赋予当事人的撤销权或提起行政复议权,即如果当事人发现公安机关滥用适用刑事和解的权力,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已经达成的刑事和解或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

  三、 刑事和解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

  审查起诉阶段可以适用刑事和解,不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也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法律规定上,基本没有分歧。但应对《刑诉法》第 279 条规定的“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作进一步的细化和扩大规定。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其一,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的处理办法。由于该类刑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特别严重,如果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和解协议能够达成,被害人放弃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在对和解协议审查后,对于某些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检察机关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对能够当场履行和解协议的,对加害人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而不能够当场履行和解协议的,检察机关应该作出暂缓起诉决定。在一定的时限内,如果加害人履行了协议,就不予起诉, 如果加害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就予以起诉。其二,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的处理办法。由于该类刑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比法定刑 3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件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较大,即使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了和解协议,被害人也明确表示放弃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对加害人也应该作出起诉的决定,但是应该在提起公诉时,向法院提出对加害人作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司法建议。

  四、 刑事和解在审判阶段的适用

  在审判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审查起诉阶段,当事人已经达成刑事和解协议,但由于该类刑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检察机关必须提起公诉,案件移送到法院进行审判的情况; 第二,在审判阶段,当事人之间才达成刑事和解协议,被害人请求法院对被告人予以免除刑罚、减轻刑罚或判处缓刑的情况。

  在审判阶段设立刑事和解程序,应对《刑诉法》第 279 条规定的“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作进一步的细化和扩大规定,具体如下。其一,法院可以同意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当事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己经达成和解的,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法院在审查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刑事和解协议是不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同意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权,不仅简化了法院的审理程序,借鉴了辩诉交易的合理内容,而且对被告人的积极赔偿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其二,法院对被告人可以作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判决。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在审判阶段,如果达成刑事和解协议,法院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开庭审理,可以根据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认定的有关事实直接作出相关判决。由于被告人向被害人积极赔偿损失并真诚悔罪,法院也无需开庭,所以法院可以根据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作出免除或减轻处罚的判决。其三,根据刑事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法官可以同意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申请。在法院合议庭作出判决之前,如果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并且该刑事和解协议已经履行结束,法官对检察机关的撤回公诉申请进行审查后,认为并没有任何不正当的理由,并且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时,法官可以同意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申请。

  《辽宁政法理论年会优秀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检察院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